临床常见大出血类型及主要致命原因
1.1创伤性大出血
主要死因为失血性休克、急性肾损伤,以及由凝血功能障碍、代谢性酸中*与低体温共同构成的“死亡三角”。
1.2非创伤性大出血
消化道出血:当出血量达循环血容量30%以上,可因失血性休克引起死亡,也可因合并肝昏迷、感染及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
呼吸道出血:成人一次咯血量>mL或24h>mL为大咯血,主要死因为窒息、失血性休克及双肺淹溺。
围产期出血:产后大出血指24h内阴道分娩失血量>mL,剖宫产分娩失血量>mL;妊娠晚期大出血常见于胎盘早剥、前置胎盘等。死因以失血性休克、急性肾衰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为主。
动脉瘤或血管畸形破裂出血:如主动脉夹层、腹主动脉瘤、内脏动脉瘤等,常因血管破裂所致大量出血。
此外,以下情况也有可能导致大出血而危及生命:
①肿瘤破溃,如肝癌破裂大出血、鼻咽癌破裂大出血等。鼻咽癌破裂出血需警惕血液涌入气管造成窒息。
②围术期出血,如经皮肾镜术后出血、介入术后股动脉穿刺部位出血、各种外科大手术术后出血等。
③凝血功能障碍出血,如血友病、严重肝病,或抗凝抗聚药物应用不当等。
2紧急护理评估
2.1一般情况(“CAV”评估项目)
意识(consciousness,C):正常为神志清楚,意识障碍从轻到重可分为嗜睡、意识模糊、昏睡、昏迷。失血性休克代偿期患者意识清楚,伴有痛苦表情、烦躁;失代偿期可出现表情淡漠,严重时意识模糊,甚至昏迷。对意识不清者或怀疑颅脑病变者进一步观察双侧瞳孔直径大小,是否等大、等圆,对光反射是否灵敏。
气道(airway,A):评估气道是否通畅,有无窒息征象;评估呼吸频率、节律、深度、形态,血氧饱和度(SpO2)。
生命体征(vitalsigns,V):大出血时,患者心率增快常早于血压下降。心率加快、收缩压<90mmHg(1mmHg=0.kPa)、脉压差缩小、脉搏细速、呼吸浅快、体温过低,提示低血容量性休克。疼痛已被WHO列为第5大生命体征,应评估是否伴随疼痛及其部位、性质、程度和持续时间。
2.2周围循环(“SUC”评估项目)
皮肤(skin,S):皮肤、黏膜、口唇、甲床颜色苍白或发绀,皮肤湿冷,多提示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2~3s,提示循环功能障碍。
尿量(urinevolume,U):是反映组织灌注情况有效而简便的定量指标,尿量<25mL/h提示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
中心静脉压(centralvenouspressure,C):是评估血容量和右心功能的重要指标,有条件时予以动态评估。中心静脉压<5cmH2O提示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12cmH2O或持续升高而外周动脉压正常或偏低表明心功能不全。
2.3出血情况(“SAC”评估项目)
出血部位(site,S):结合病史和临床表现初步判断出血部位。
出血量(amount,A):
①显性失血——评估肉眼所见出血量,包括患方陈述和医务人员现场观察到的出血情况。
②血常规——血红蛋白每下降10g/L,出血量约为mL;血细胞比容在出血前后差值大于6,提示出血量>mL。
③休克指数——能反映机体有效血容量变化,等于脉率/收缩压,正常为0.58。休克指数为1时,失血量为~mL;>1时,失血量为~mL;>2时,预计失血量大于mL。
④全身症状——出血量<mL,多无全身症状;出血量~mL,可出现头晕、心慌、冷汗、乏力、口渴等症状;出血量>mL,可出现表情淡漠、面色苍白、四肢发凉、脉搏增快、收缩压下降、少尿等;出血量>mL,可出现意识模糊甚至昏迷、脉搏细速或摸不清、收缩压在70mmHg以下或测不出,少尿或无尿。
⑤特征性症状——如消化道出血,胃内积血达~mL可出现呕血,出血量>60mL可出现黑便,出血量5~10mL则粪便潜血试验阳性;胸腔出血,胸腔积血>mL可感到胸闷、气短、呼吸困难;腹腔出血,腹腔积血~mL,患者中度腹胀,查体腹部对称性隆起,移动性浊音阴性或阳性,而腹腔积血>mL,患者腹胀明显,腹部膨隆甚至脐疝形成,移动性浊音阳性。
出血性质(character,C):检查有无明显外伤及显性出血,观察出血的颜色和性状,判断是动脉还是静脉性出血;检查皮肤黏膜有无瘀点、瘀斑,有无伤口渗血或皮下血肿;观察引流液的量、颜色和性状,有无黑便、腹膜刺激征等。
2.4危险分级
英国国家早期预警评分(nationalearlywarningscore,NEWS)(表1)是一种早期标准化评估患者病情的工具,对急诊住院患者评估有较强效能。研究显示,NEWS与改良早期预警评分(modifiedearlywarningscore,MEWS)相比,可更准确、有效地预测急诊患者转归和预后。NEWS总分20分,评分越高病情越严重。按分值可依次分为低风险、中度风险和高风险。可根据风险级别,确定临床应对程序(表2)。
2.5启动多学科团队协作急救绿色通道
患者出血量大或可疑致命性出血、NEWS评分为中/高风险时,应迅速采取急救措施,立即启动多学科团队协作(multipledisciplinaryteam,MDT)急救绿色通道,协助医师通知介入专科和其他相关专科医师急会诊(10min内到位),并通知介入手术室/外科手术室及相关辅助科室做好接诊准备。
3急救护理要点
3.1初步紧急护理
首诊护士不得离开患者,应指导其他人员(同事或家属)呼叫医师,并在医师到达前采取必要的急救措施,初步询问病史、用药史和过敏史。
气道(airway):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鼻导管或面罩吸氧。发生意识障碍、大咯血时需注意开放气道,立即负压吸引呼吸道分泌物和血块,必要时配合医师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
止血(hemostasis):对部位明确的出血采取紧急人工止血措施,如压迫止血、包扎制动等。
体位(position):绝对卧床休息,保持安静,避免情绪激动,休克时采取中凹卧位。大咯血时防止窒息,头低足高位,患侧在下,利于体位引流。呕血时头偏向一侧,避免呕吐物进入气道。伴有颈椎、脊柱骨折或脊髓损伤时,应保持脊柱成一条直线的中立位。骨盆骨折时及时行骨盆外固定。
禁食(fasting):急性大出血患者一律暂禁食禁饮。
监护(monitor):立即心电监护,监测心率、心律、血压、呼吸、SpO2,同时严密观察意识、瞳孔、尿量、出血部位、出血性质及量、疼痛等变化。
循环(circulation):迅速建立2条及以上静脉通路,留置20~22号静脉留置针,对有条件者尽早建立中心静脉通道。
检验(test):测快速血糖,急抽血查血常规、凝血功能、血型、交叉配血、输血前常规、肾功能、电解质等,必要时监测动脉血气分析。
3.2综合救治护理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动态监测(monitor)各项指标,包括上述“CAV”、“SUC”、“SAC”等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