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筋骨三针疗法治疗颈一横突综合征
颈一横突综合征是颈椎病中的常见病症,属于骨伤病、脊柱相关病中的常见病、高发病,以往的骨伤教材中尚未提及本病。由于颈1横突位于寰枕关节与寰枢关节的动静态交叉点,其上面附着的肌肉、韧带、筋膜结构复杂,神经、血管密集,当头颈部在频繁的前屈后仰、左右侧弯活动中,容易造成损伤,引起头颈部疼痛、眩晕、视力障碍等一系列临床综合征。颈1横突是所有颈部横突中最长的横突,其功能比腰3横突更重要,其尖端主要附着有头上斜肌、头下斜肌、枕部筋膜、颈夹肌及肩胛提肌。
颈一横突综合征的发病原因,主要是由于颈一横突出现了结构性改变。
一方面,引起颈椎上段,寰枕关节、寰枢关节出现软组织损伤,筋膜挛缩,在一定诱因作用下,如过度疲劳、睡眠姿势不良、感受寒湿刺激、扭转头颈时用力不协调等,常可加重局部肌肉痉挛,导致加重椎体错位,使周围肌肉、韧带、筋膜水肿、发炎等,牵拉、刺激、压迫脊髓、神经根、椎动脉、颈交感神经而导致一系列病症的发生,临床上除了出现颈部症状外,还可表现为脑部及五官科疾病。
另一方面,椎体错位还可使附着在椎体、关节突、横突、棘突上的肌肉,韧带拉紧或松弛,从而使周围的血运失常,局部病变组织水肿、充血或局部代谢缓慢,代谢产物刺激神经根而引起神经分布区的疼痛和麻木。
再者,椎体结构性改变后,可导致穿越其椎间孔的椎动脉第三段的扭曲加大,而造成血液循环障碍。因为椎动脉壁上分布有丰富的交感神经丛,受到激惹,可使椎动脉痉挛而致血流减少,出现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引起脑缺血现象,即出现所谓的颅脑症状。
另外,颈前方下颌淋巴结炎症及咽喉壁的炎症也是引起本病的诱发因素。由于颈椎椎体结构改变,韧带钙化或骨质增生等因素,牵扯或压迫了交感神经、副神经、迷走神经,可以引起神经功能紊乱,出现很多器官和内脏的症状,如:颈上神经节受累,可出现视力障碍、耳鸣等症状。
颈一横突综合征在临床中非常常见,根据受累神经不同,其临床表现也不同。
1.枕大神经受累主要表现为后枕部、头顶部及前额部的疼痛、麻木,或伴有蚁行感等。
2.枕小神经受累主要表现为两侧颞部及耳郭周围的疼痛、麻木等不适感。
3.耳大神经受累主要表现为耳聋耳鸣、重听等耳部病变。
4.副神经受累主要表现为一侧肌肉功能障碍,检查时注意肌肉有无萎缩,嘱患者做耸肩及转头运动,比较两侧肌力。副神经受损时,可出现一侧肌力下降,或肌肉萎缩。
5.迷走神经受累迷走神经是脑神经中行程最长,分布范围最广的神经。因迷走神经分支较多,故临床中,可表现为咽喉部症状,称为颈源性咽喉壁综合征;表现为心脏病症状,称为颈源性心脏病;表现为语言功能障碍,称为颈源性语言障碍。
6.椎动脉受累椎动脉在寰椎部位出现第三个弯曲,当颈一横突病变时,可引起椎动脉受压、痉挛,从而引起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出现脑部缺血现象,即出现所谓的颅脑症状。
7.X线表现
(1)张口位片:可见寰枕间隙左右不等,寰椎侧块左右不等。
(2)侧位片:寰枕间隙变窄。
一、筋骨三针疗法
1.针具微型筋骨针或水针刀。
2.针法分离法或松解法。
3.体位坐位或俯卧位。
4.操作规程
按“一明二严三选择”的操作规程,先选定三针定位法。
二、动静整脊手法
患者稍低头坐位,术者立于患者侧位,左手固定患者头顶部,右手手指指腹紧贴于枕筋膜区域,沉肩垂肘,运用腕力,由上到下,由内到外,由轻到重,进行查找,找到阳性点后在局部进行弹拨治疗。隔天一次,五次一疗程。
1.术前药物导入,术后局部红外照射。
2.筋骨针在颈1横突治疗时,不能提插切割,以免损伤椎动脉及周围神经。
孟某,女,26岁,河南邓州市桑庄镇湖堰村人,于年10月2日就诊。病史:颈部不适、左侧枕部、颞部疼痛,头晕二年余,伴有耳聋、耳鸣,劳累后加重。自己家开有诊所,治疗疗效不佳,医院应用针灸、中西药治疗,效果不明显,即来我院就诊。触诊按压左侧颈1横突尖端,触及条索状结节,压痛、弹拨痛伴弹响声,向左颞部及左耳郭周围放射。颈椎X线正位片示:颈椎上段的寰枕关节,颈2棘突显示韧带钙化。侧位片寰枕间隙小于6mm。诊断:颈1横突综合征伴伴颈源性耳聋、耳鸣。应用筋骨针松解术治疗,选用扁圆刃筋骨针于颈1横突后结节进行浅切深转法治疗。治疗后当日,患者头颈症状明显减轻。1周后行第2次治疗,所有症状消失,随访1年无复发。
国家中医医疗水针刀筋骨针法学习班介绍治疗骨伤疼痛病、颈肩腰腿痛病的首选
——“水针刀技术、中医筋骨三针疗法”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医疗技术
——国家局一类继续教育项目
——国家中医药国际合作专项建设项目成果
——被纳为“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创新教材”
“以真诚传授针法绝技用生命创新微创技术”
二十余年专注培训余期,发明人吴汉卿教授亲授,数万学员受益!
全国免费咨询
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