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三秋堂小哥一起轻松学中医、学养生,一起探究疾病原理,寻找解决方案。小哥的快乐,就是让每一位阅读者能收获知识、收获健康。
概述
久坐危害多多,颈椎腰椎不适就是其中之一。人体在坐立的时候比站立的时候承受的应力是要大几倍的,这种高应力状态下就非常容易导致椎间盘的退变速度比正常的速度快很多。除了尽量保持良好的坐姿、适时走动外,似乎没有更好的办法可以预防,很多人在不知不觉中患上了“颈椎病”、“腰椎病”。中医理论认为,这是“机体气血瘀滞,经络痹阻不畅,“不通则痛”,随之出现一系列的临床症状。(最经济、有效的解决方案见文末)
1.颈椎病定义
颈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及其继发病理改变引起周围组织结构(神经根、脊髓、椎动脉、交感神经等)刺激或受压,并出现相应临床表现者称为颈椎病。在颈椎病的发生发展中,慢性劳损是主要病因,长时间低头工作、操作电脑、驾车等均会使颈部肌肉处于长期疲劳状态,容易发生损伤。随着伏案工作模式日益增多,颈椎病发病率不断提高,且发病年龄呈现年轻化趋势。在颈椎病的非手术治疗方法中,中药治疗深受广大患者喜爱。
2.中医学对颈椎病的认识
中医学将颈椎病分为落枕型、痹证型、痿证型、脊髓型和五官型。但由于目前中医对颈椎病辨证缺乏统一认识,直接影响了中药治疗颈椎病的效果。因此,中医治疗颈椎病应该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进行,才能收到好的效果。本文归纳总结近年来各型颈椎病的临床用药情况,探索中药治疗各型颈椎病的用药规律,以期为临床规范化用药提供依据。
颈椎病隶属中医学“痹证”、“痿证”、“项强”、“眩晕”等范畴。中医理论认为颈椎病的病因,无外乎外感风寒湿邪、慢性劳损、肝肾亏虚、气血不足、外伤、畸形等几个方面。在内外致病因素的作用下,机体气血瘀滞,经络痹阻不畅,“不通则痛”,随之出现一系列的临床症状。
多数医家认为本病为“本虚标实”,肝肾亏虚,气血不足为本,风寒湿邪客居经脉,气血瘀滞为标。一般认为肝肾亏虚、筋骨劳损,复加风寒湿邪侵袭,气血运行不畅,瘀血、痰浊痹阻经络产生痛、麻、酸、重是本病主要的病因病机;肾精亏虚,脊髓不充,骨骼退变,而发生骨赘,压迫刺激神经、血管、韧带等而发生颈僵痛诸症。
本病发生的外因为风寒湿邪侵袭,筋脉失和,经气不利,清阳受扰;久劳成损,机关不利,气血失和,清阳受阻;颈部损伤,筋骨失和,清窍受扰。内因为烦劳恼怒,肝火偏亢,上扰清窍;痰浊中阳,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气机升降失常;气血亏虚,清窍失养;肾精亏损,髓海不足。
3.颈椎病治则治法
○落枕型○
落枕型颈椎病以颈部症状为主,相当于西医颈型颈椎病,临床上最为常见。以颈部痛、胀及不适感为主,常在清晨醒后出现或起床时发觉抬头困难,患者常诉说头颈不知放在何种位置为好。约半数以上病人颈部活动受限或强迫体位,个别病人上肢可有短暂的感觉异常。活动时疼痛加剧,休息可以缓解。X线平片表现为颈椎生理曲度明显改变,或椎间关节不稳,具有双边、双突、切凹征或骨质增生。
中医理论认为:中年以后体质渐弱,肝肾之气渐失旺盛,如兼气血亏虚或外伤、劳损等因素,则可导致关节囊松弛、韧带钙化、椎间盘退化、骨刺形成等,引起颈背疼痛反复发作。症状发作时颈项疼痛,延及上背部,不能俯仰旋转,个别合并有眩晕或偏头痛者,每次发作三五天后,可有一段时间缓解。本型颈椎病目前有以下治疗方法。
?祛风散寒、活血化瘀:本法在落枕型颈椎病治疗中应用甚广,主要用于治疗风寒湿邪侵袭所致颈椎病。
?活血化瘀、舒筋活络:本法用于气滞血瘀型颈椎病的治疗。
?补益气血、散瘀止痛:本法用于气血亏虚导致血瘀的颈椎病的治疗。
○痹证型○
痹证型颈椎病即神经根型颈椎病,是以颈椎间盘退行性病变及其继发性病理改变,导致神经根受压,引起相应节段神经根刺激或功能障碍为临床表现的疾病,是颈椎病中比较多见的类型,是最常见的引起神经受压症状和体征的颈椎疾患之一。其主要临床表现为颈、肩、臂的疼痛,手指麻木,疼痛剧烈,呈放射性,亦自颈部开始,逐渐按肩一臂一肘一手顺序发展。本证X线平片表现为钩突内后缘处增生,小关节的骨质增生,钩椎关节的骨刺形成,以及三个关节的松动或不稳、移位。从主诉及症状的轻重不同,又可分为疼痛型、麻木型和萎缩型三种。
(1)疼痛型:发病较急,颈、肩、臂、手均觉疼痛、酸胀,肌力和肌张力也有所减弱,大多系一侧发病,患者头部微偏向患侧,以减轻症状。咳嗽可有震动痛,夜间症状加重,睡眠时常选择较合适的卧位,如侧卧时患侧在上等。
(2)麻木型:发病较慢,肩臂和上胸背麻木不仁,或兼有轻度疼痛,麻木以前臂及手为主,夜间症状较为明显,白天可无症状,皮肤痛温觉减退,肌力和肌张力均正常。
(3)萎缩型:患侧上肢肌力减弱,大小鱼际肌萎缩松弛,肌力明显减退时影响劳动,但无疼痛、酸麻感觉。
本型颈椎病目前有以下主要治疗方法:
?祛风散寒、除湿止痛
?行气活血、散瘀止痛
?补益气血、强壮肝肾
○痿证型○
痿证型颈椎病即脊髓型颈椎病,是指以颈椎小关节及椎间盘退变为基本病理基础,继发形成椎体缘骨赘,并以此压迫脊髓或支配脊髓的血管,导致的颈脊髓受压或(和)脊髓血供障碍并引起与之相关的脊髓功能障碍的脊髓病。脊髓型颈椎病的早期症状为四肢乏力、行走和持物不稳,颈痛往往不明显,部分患者有躯体束带感,相当一部分患者无感觉异常。
中医理论认为:肝肾久虚,筋骨痿弱,渐觉肢体沉重,步履不利,肢冷不温,肌肉痿细。如兼气血不足,经脉空虚,筋骨失养,宗筋弛纵,则症状逐步加重,可兼有二便失控。本型颈椎病目前有以下主要治疗方法:
?补气活血
?活血化瘀
?补肾活血
○眩晕型○
眩晕型颈椎病即椎动脉型颈椎病,是由于颈椎及其附属结构退行性改变,压迫刺激椎动脉或支配颈椎动脉的交感神经,引起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性循环障碍和颅内供血不足为主要病理改变,产生的眩晕、头痛、恶心、呕吐甚至猝倒为主症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头颅旋转引起眩晕发作是本病的特点。X线片显示节段不稳或钩椎关节骨质增生。
中医理论认为:肾水亏损,肝阳上亢,致头目眩晕,尤以位置眩晕为特点,还可见头痛,急躁易怒,偶有肾气亏损、气血俱弱而突然晕厥、跌倒者,但较为少见。比较多见的是眩晕时作,头重脚轻,走路欠稳,或同时有偏头痛,呈胀痛或跳痛,与眩晕同时出现或交替发作,可合并有耳鸣、听力下降等症状。本型颈椎病目前主要有以下治疗方法:
?平肝潜阳
?补气养血
?祛湿化痰
?活血化瘀
○五官型○
五官型颈椎病即交感型颈椎病,是由于椎间盘退变和节段性不稳定等因素,从而对颈椎周围的交感神经末梢造成刺激,产生交感神经功能紊乱。
临床发病特点为多系统、多器官、多部位的症状表现,较少见,症状多不典型。头面部:头痛、头晕、头沉、面部麻木、视物模糊、耳鸣;鼻喉部:咽部如物梗阻、口干等;胃肠道:纳呆、恶心、呕吐、腹泻、便秘等;四肢:四肢酸胀、似有针刺感、走路如踩棉絮等;心脏:心前区疼痛、胸闷、心慌、心率快慢不一、血压不稳;其他:多汗或少汗、畏寒、排尿失常等。查体颈部可扪及棘突、横突旁肌及肩胛上区等部位僵硬及压痛。屈颈试验及臂丛牵拉试验多为阳性。颈椎X线检查可发现有不同程度的颈椎骨质增生、退行性变、前后纵韧带钙化及生理曲度变直等变化。
?补气养血
?化痰祛湿
结语
综上可见,颈椎病依据症状学分为落枕型、痹证型、痿证型、眩晕型、五官型,但其病因病机不离气、血、痰、瘀,为“本虚标实”之证,虚在气血、肝肾,实在痰湿、瘀血。根据发病个体不同,虚实轻重各有不同。如年老体弱者气血已亏,肝肾不足,无以供养血脉筋骨而发为本病,故以虚证为主,实证为辅。
青壮年发病多因长期低头伏案闭折气血通路,从而气滞血瘀痰凝于项背,形成颈椎病,故中青年人颈椎病的病机以实证为主,虚证较少。
由于饮食、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现代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肝肾亏虚,在颈椎病治疗中应注意补肝强肾,扶正固本,加强锻炼,提高体质。
3.杨氏福音·仙茅液------回眸一笑百媚生
仙茅液有“温阳祛湿、舒筋通络、散瘀止痛、顺气通腑”的作用,根据颈部不适人群的年龄特点,主要分为两类:年轻人和中老年人。
①年轻人:多因长期低头伏案闭折气血通路,从而气滞血瘀痰凝于项背,在大椎穴及周围涂抹仙茅液,可达到散瘀止痛、舒筋活络的效果。
②中老年:除了大椎穴之外,在涌泉穴、关元穴、三阴交穴等重要穴位涂抹仙茅液,可达到补益气血、强壮肝肾、祛风散寒、活血化瘀的效果。
③落枕:肩外俞穴、大椎穴、天柱穴、大抒穴、京骨穴涂抹仙茅液,可达到、散寒除湿、活血化瘀的效果。
仙茅液为纯中药制作,操作简单、方便携带:涂抹一层即可,免按揉,也可裹一层保鲜膜(30-60分钟),增强效果。涂抹之后5-15分钟,局部会有发热的感觉(发热属正常现象,体寒体湿者可能有其他反应),中药大分子成分可透入皮肤产生活血、止痛、化瘀,通经走络,开窍透骨、祛风散寒等效果,不含刺激皮肤成分,请放心使用。(私处勿用)。一瓶50ml,可以涂抹50-60次,每天涂抹2-3次,平均一天使用成本仅5元左右,是一款经济性极高的优质产品。
欲购买或了解产品更多详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