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护理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交感型颈椎病的研究进展一
TUhjnbcbe - 2021/3/15 16:44:00

painchina

培恩e学

学习锦囊

随时在培恩e学后台回复关键词

查找学习资料

培恩e学助力疼痛科学习

真正成为疼痛进阶超级利器

交感型颈椎病的研究进展

(一)

随着现代生活、工作节奏的加快,交感型颈椎病患者的数量越来越多,本病发病机制复杂,且易反复发作,对患者的工作及生活有很大的影响。综合近年来国内外所发表的期刊论文,对交感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发病机理进行总结、分析,并对其治疗方法加以概括,探讨各种治疗方法的治疗原理、治疗效果,以期为交感型颈椎病的诊疗提供理论依据和新的思路。

交感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

年全国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提出交感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以交感神经功能紊乱症状为主,排除其他系统脏器病理改变(5分);多有颈椎退变;颈交感神经阻滞或高位硬膜外注射能使症状减轻或消失(1分);压头试验症状加重,牵引症状减轻(2分)。总分6分以上即可诊断。此后,随着对本病的进一步认识,诊断标准进行了改变。于泽生等认为除外其他相关科室疾病外,患者有交感神经症状的前提下,颈椎X线屈伸位相邻椎体滑移≥3mm则支持本病的诊断。刘洪等最新提出的诊断标准中认为颈椎核磁显示患者有明确的脊髓压迫是诊断交感型颈椎病的主要依据。

强调影像学改变以明确颈椎退变,同时弱化颈神经根挤压、牵拉试验在诊断交感型颈椎病的作用,使得交感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更加客观并可以量化。而交感神经或颈高位硬膜外注射则作为本病的治疗或鉴别诊断方法。笔者认为颈椎不稳或明显的脊髓压迫是颈椎明显退变的不同表现,二者之一或二者同时出现对本病的诊断能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交感型颈椎病的发病机理

年Barre-Lieou首次对交感型颈椎病症状作了描述,并认为这是由于颈脊神经根的交感组织部分受刺激,导致椎动脉痉挛出现椎基底动脉缺血的缘故。交感型颈椎病临床表现多样化,诊断缺乏客观指标,其致病机理一直是国内外学者探讨的热点。笔者将其发病机理总结如下。颈部软组织不同部位的颈交感神经纤维受到刺激后,直接或间接兴奋颈交感神经节,导致椎动脉收缩从而产生一系列交感神经系统症状。通过成人尸体解剖,陈和木等发现,在颈椎间盘、椎前筋膜、前纵韧带等颈部软组织有交感神经纤维分布,于春晓等研究发现胎儿颈椎后纵韧带上也有大量交感神经分布。

于腾波等研究发现,当交感神经受激惹时,椎动脉分布区域发生缺血性改变。Machaly等通过多普勒超声对名颈椎病患者进行椎动脉血流量测量的对照研究发现,与单纯颈椎病患者相比,合并眩晕的颈椎病患者在做颈部旋转运动时椎动脉血流量明显降低。当椎动脉血流量代偿不足时,前庭器官暂时缺血,神经元、轴突以及毛细胞发生去极化,导致瞬间兴奋、异位放电,可出现眩晕、耳鸣、头痛等表现;当累及脑干和枕叶视区的血液循环时,则容易造成大脑皮质视觉区脑组织细胞缺氧,患者出现视物模糊等眼部症状。

交感型颈椎病患者除了头部、眼部、耳部症状外,往往还有心血管症状,表现为一过性心动过速、心动过缓、血压忽高忽低等。Kiray等在80%的标本中发现下位神经节和T1神经节相连并形成颈胸神经节,即星状神经节。星状神经节是交感神经支配心脏的重要神经链,正常人心脏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活动相对平衡,当星状神经节受到各种刺激,这一“平衡”被破坏时,可引起心电的改变,从而诱发心律失常的发生,患者可有心慌、胸闷、心前区隐痛等症状。上述两种发病机理能够解释交感型颈椎病患者的大部分症状,但对于合并颈肩部、肩胛间区疼痛症状的解释缺乏说服力。为此,单建林等提出颈椎间盘神经传导通路假说。通过神经逆行示踪方法进行动物实验,在颈椎间盘注射逆行示踪剂,并在胸椎背根神经节上观察到被示踪的神经纤维,并认为颈椎间盘的传入神经投射到远隔节段的上胸髓。

颈椎间盘及其周围软组织受到化学性、机械性刺激后,分布在其上的交感神经纤维将其转化为神经电冲动,并沿交感神经干内的内脏神经纤维传导至上胸髓的中间外侧核,通过上胸髓的脊髓反射,患者出现颈性眩晕、一过性心动过速等交感神经症状,通过上胸髓的水平牵涉痛机制可解释患者心前区及肩胛间区疼痛等症状。该假说能很好的解释患者多数症状,但仅仅是根据观察到颈椎间盘神经投射到胸髓这一解剖现象而提出,有待进一步研究。

对于交感型颈椎病的发病机理,目前尚无统一的、系统的并被大家公认的解释。目前普遍认为交感型颈椎病主要是不同部位的颈交感神经纤维受到机械性、化学性刺激后,出现相应症状,以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为主的综合征。

来源

实用骨科杂志年3月第21卷第3期

未完待续

疼痛资源搜索

1
查看完整版本: 交感型颈椎病的研究进展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