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护理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真心替出院的人高兴杭州援沪女护士我在上
TUhjnbcbe - 2025/6/14 17:08:00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杨茜通讯员徐尤佳

4月29日上午8点多,金赟坐在回宾馆的大巴车上。窗外是陌生又熟悉的街景,车不多,人很少。

这是她所在的城市,上海。

35岁医院老年病科室的一名住院护士,4月3日,她跟队来医院支援。这条往返于宾馆和方舱的路,已经连续路过了20多天。

“累呀,可是谁不累呢。”这段路需要一个多小时,车上的同事们累到不想说话,打盹儿又不踏实。金赟说,这个时间放放空,想想家人,能轻松点。

在方舱的工作,医院不一样。身体的忙碌是一方面,心理的压力却要大很多。

住进方舱的,都是无症状和轻度患者,感染风险比较高。

医务人员穿着防护服,在方舱里工作的时间是4小时,在这4小时里,要摸清每个人的症状,出现突发状况要及时处理,每隔一小时都要巡视等等。金赟说,这里的医务人员人手不够,幸好有身为病患的志愿者来帮忙。

每天有人出院,金赟替他们高兴;每天有人进来,金赟会稍作安抚。

方舱里的灯,是24小时开着的。她说,很多人睡不好。“他们焦虑、担心,睡不着,我们医务人员简单的几句话,可能让他们放心不少。”

让她印象深刻的是一位姓闫的大伯。

闫大伯家里一共三口人,妻子是在他之前确诊的,医院治疗,而在他自己被隔离后,只有77岁高龄的母亲在家中,现在三人只能分离三地靠视频通话来确认平安。

当时他很紧张,一方面是记挂亲人,另一方面是担心病情。老人见到金赟的第一句话就是:“医生,得了这个病是不是肺就完了,就算治好了脑子也会坏掉?”

闫大伯在工地上班,信息获取渠道有限,对新冠的了解全部来源于工友间的闲聊,误以为新冠是不治之症。

治病先治心。

金赟给闫大伯普及了新冠知识和当前的治疗预防手段,他脸上的表情明显放松多了,服药后安然睡去。

在方舱里,上网课看书的孩子也有不少。

有个10岁的男孩正在做作业。金赟凑上去瞧瞧,男孩碰到数学题犯了难。“跟我家儿子同年,作业差不多,正好我也会,我就告诉这个男孩,应该怎么怎么做。”金赟说。

为了帮助患者打发时间,金赟还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加强健康宣教的同时,引导这些患者一起做养生保健操。“几乎人人都捧着手机,其实对颈椎是不好的。我拍好视频,每个动作分解一下,教会志愿者,再教大家。每场也有三四十号人参加呢。”

大部分患者还是很友善的,看到了医务工作者的辛苦,“我们生病也是没办法,还要你们陪着我们,实在辛苦。”金赟说,听到这些话的时候,觉得有被安慰到。

每次看到熟悉的患者能出院了,她也挺开心。虽然医务工作者都穿着大白服,不一定对得上号,金赟不会跟他们说“再见”,“还是希望大家能健健康康地出院吧。”

金赟不擅长画画,却在方舱里的黑板上画了一幅画。“必胜”,是大家共同的心愿。

医院丁桥院区的常务副院长,也是中国杭医院医疗队临时党支部书记、医疗队队长。他介绍,医院派出了15名医务人员支援上海,刚开始来的时候方舱还没有完全建设好,医务人员就跟建设者一起做整理内务的工作。

“同事们都非常辛苦,基本上保持9到10个小时不吃不喝,在方舱里坚持工作,还发挥了中医特质,教大家能够活络神经的手指操,锻炼身体的八段锦。”余院长说,这些医务人员平均年龄30岁,其中还有两名支援过武汉,大家都很了不起。

他说,方舱里每天出院人数在人左右,“目前疫情有向好的趋势。”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1
查看完整版本: 真心替出院的人高兴杭州援沪女护士我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