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医学比作海洋,那么临床诊疗思维就是在大海中前进的罗盘。诊疗思维指引着医生们在工作中准确诊断、有效治疗。为迎接第七个中国医师节,淮安市一院举办系列庆祝活动。经前期的组织报名与筛选,共有来自临床、医技科室近50位选手开展激烈的初赛,共竞选出30位优秀选手进入决赛。7月5日第三届临床诊疗思维竞赛决赛在门诊五楼学术报告厅举行,比赛分两场同时进行,参赛选手们展现了高超的诊疗思维和专业水平。
活动伊始,淮安市一院党委书记、院长杨晓钟发表讲话,他表示,扎实的临床技能是医疗工作的核心,高度的责任心需贯穿整个诊疗过程;综合的分析、细节的掌握、团队的合作是诊疗思维的体现;缜密的临床思维是保障病人安全、促进疾病康复的重要保证。杨书记的发言不仅阐述了临床诊疗思维的核心价值,还为竞赛定下了科学严谨的基调。
市一院党委书记、院长杨晓钟讲话
本次竞赛的评委阵容强大,淮安市一院党委书记、院长杨晓钟,副院长于亮、林宁、徐永,前任副院长李玉峰、张建淮、陈小飞以及内外医技系统的多位专家受邀出席并担任评委。ICU副主任郭世光、产科副主任王海东担任主持。
随后,来自不同科室的参赛选手们分别进行了精彩的演讲。选手们通过PPT演示,抽丝剥茧、分析病情,循医证道、设计诊疗方案,慎思明辨、护佑健康,旨在以患者为中心,全方位考察和锻炼医生们的临床思维及实际操作能力。竞赛过程中,参赛者们展现出了高水平的专业素养和敏锐的临床判断力。他们针对复杂病例进行深入分析,提出了创新而合理的治疗方案。
免疫风湿科田怡安医生以“像雾,像雨,又像风”的竞赛题目引人入胜,讲述了一例双下肢红斑的患者迂回曲折的诊断过程,通过严密的诊疗思维分析、多种检验手段、多学科联合诊疗以及与疾控中心的共同合作,最终确定患者为“麻风病”。田医生呼吁:“采取早期的诊断、有效的医疗护理,以及必要的社会支持等,让麻风病患者不再被歧视”。
血液内科刘红展示了一例Richter综合征患者跌宕起伏就医之路,该例患者长达十多年的病程中多次复发,血液科团队根据诊疗规范、患者的病理活检、基因和遗传学风险评估、院内外会诊、淋巴瘤MDT、医院合作等综合考虑为患者制定了优质的方案,使患者转危为安,整个诊疗过程思维严密有序,得到评委一致好评。
医学影像科的孔丹医生讲述了一例年轻的宫颈癌患者,治疗一年后出现肝脏多发占位,通过诊断分析思路逐步抽丝剥茧,循序渐进,最终确诊患者为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疾病。孔医生的演讲体现了平台科室在诊断过程中的担当,展现了医学影像科在诊断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作用。
骨科的丁其瑞医生通过一例颈椎占位最终诊断为痛风的患者提出自己的观念,诊疗过程需要重视病史的采集,复杂罕见病历需科内院内多学科讨论,外科手术前需全面评估患者的状况以及手术风险。临床医生需不断加强业务学习,提高业务员能力。
左右滑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