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语
家乡,我那美丽的家乡。家乡,美丽而富饶,一条母亲河西江河,从门前潺潺流过,数以千万年,像守护神一般,给予世世代代的小城人,甘甜的乳汁,灌溉无数的农田,桑树尤其喜欢家乡的土壤、气候,生根发芽茂密生长。
智慧的先人在远古就发现和利用蚕丝这一上苍所赐予的资源,蚕丝的开发和利用距今有上千年的历史,夏周之际发展日盛。周初,据《华阳国志》记载,家乡桑、蚕、麻、已成为献周王朝的贡品。唐宋时代,家乡的丝绸业空前繁荣,丝织品被朝廷列为贡品。家乡之绫东渡日本,被日本皇室珍存为国宝。明代实施了劝课农桑*策,家乡的丝绸走向发展,并以雄厚的基础重新为世人所瞩目。明清之际,《续文通考》记载,蜀国丝绸以我的家乡、保宁府为最盛。在清王朝镇压大西义*战乱中,家乡屡遭掠夺,户口凋零,百业待兴,蚕丝生产近乎毁灭,清入主中原后,局势渐稳,民始复业。民国之初,家乡丝绸远涉重洋,在国际博览会上荣膺大奖。表明家乡的蚕丝业已恢复发展到相当水平。
在近代,由丝绸而产生的企业、学校、科研机构以及相关产业孕育而生,甚至于为发展旅游产业而延伸的蚕桑主题的旅游景点,以及蚕神庙一呼既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家乡丝绸迎来发展鼎盛期。小城最大的产业是丝绸纺织企业,最多的产业工人在丝绸纺织企业。为了展现家乡的城市特点,上世纪80年代初,睿智的地方官提出,在家乡的中心城区建主题雕塑,以表现家乡的丝绸文化—《丝绸女神》应运而生。近10米高的三位“丝绸女神”一身洁白,体态丰满,赤身裸体,一条长长的绸带环绕全身,且随风飘扬,若隐若现,宛若仙女下凡一般。不仅是家乡地标性雕塑,也是城市的视觉中心,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屹立在城市的中央,目视城市的一切。
岁月悠悠,日转星移。美丽的丝绸女神也迎来了自己的厄运,是的,城市要发展,经济要建设,然而同样是地方官,他们走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挪动丝绸女神与其他位置,聪明的官员找到一系列附庸溜须的人,与之代表民意,同意挪动位置,那么,城市的中央,女神的位置空置,也就顺应时代潮流搞开发了,我们暂且不说地方官搞开发的初衷和及其他。
在西方哥本哈根的《海的女儿》、布鲁塞尔的《撒尿小童》、纽约的《自由女神》、罗马的《母狼》等。国内的广州的《五羊雕塑》、珠海的《珠海渔女》、深圳的《开荒牛》、青岛的《五月的风》等等。她们屹立的位置恐怕不是为了所谓的地方经济或者*绩什么地元素,以地方官一时的意识,想怎么办就怎么办吧!
家乡的老百姓每每路过以前丝绸女神屹立的地方,相当一部分人会破口大骂,因为一个失败的建筑替换了以前的美丽,坊间的*口小儿编了无数顺口溜,不知地方官听见没有。。。。。。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