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情校本知识竞赛答卷情况分析与思索
国情校本知识竞赛答卷情况分析与思索
本学期开学初,新河中学图书馆在刚入新中的高一新生中举办国情校本知识竞赛。竞赛以卷面形式进行。分为发出通知组织动员、材料提要分发准备、竞赛评奖三个阶段,从九月开学到国庆结束,为时一个月。最后参加卷面竞赛56人。笔者从本次卷面答案中,查找出若干数据,并附上一点认识以供参考。数据不足,能力有限,难免穿凿附会,敬请原谅。国情知识竞赛部分科技>*治从错别字情况看,温家宝的“宝”写成“保”、“堡”,胡锦涛的“胡”写成“和”“吴”,“锦”写成“景”,习近平的“习”写成“席”。这类错误出现十多次,约占20%。估计原因为这些同学接收领导人名字信息以听觉为主。直接从报纸,或者络文字新闻上接收的少。对国家主席、国务院总理填得基本正确,而对人大主席、*协主席填错的达36人,占66%。有的将两者互换的,有的填成习近平、李克强等的。九个中共常委列举全对的只有2个。说明学生对整个*治高层人物关注度不高。对人大、*协还没有关注。事后有关同学口头评说:什么是“人大”、“*协”也不清楚。可见,小学初中没有重视国家*治体制框架知识教育。与之对应的,有“中国原子弹之父”之称的科学家是钱学森;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科学家是袁隆平;中国第一位乘坐自主研制的载人飞船登上太空的宇航员为杨利伟;第一位实施空间出舱活动的宇航员为翟志刚。以上关乎顶尖科学家与国家声誉的内容,学生没有答错的。除两位同学把“利”写成“力”的,把“翟”写成“瞿”的外,其余全对。有理由认为,这是电视广泛宣传与初中小学教师宣传教育的结果。也说明国家宣传与教师家长对科技,尤其是尖端科技是非常重视的。笔者认为:那不是说学生具备了科学精神。那只是对尖端科技、强大力量与科学家的崇敬心理。科学精神应当包括求真思维与终生探索真理等元素。但这种以科学家为偶像的崇拜心理与社会氛围,有利于青少年科学精神的培育,有利于立下追求真理,以求真、探究为终生快乐的志向。主权、光荣>反思“中国最大的岛是台湾岛”、“中国实行一国两制”、“1985年南极科学考察站是长城站”三题全对。在“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这种言论最有可能出现在哪个时期,近一半学生选择了文革时期。选择“大跃进”时期的不多。“……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其中的南巡讲话中“一位老人”是指邓小平。但许多学生选择了毛泽东、周恩来。很多同学在“四个现代化”中选不上科学技术现代化。事后口头提问,更答不出是周恩来提出的。三道名词解释题:三中全会、三个代表、世博会。以世博会答得最全面,许多同学答出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世博会主题,且用英语。最差的是三个代表的解释。以上问题可以总结为,在初中与小学中,事关主权问题的爱国主义教育宣传得多,国家光荣与成绩的宣传得多,而当代史,包括近三十年历史宣传得不够,尤其是反思性的历史,往往作为负面的东西而没有彰显。大跃进(与之相关的“三年困难时期”)不应该成为盲点的。发展>公平
正面>负面“请你对国家发展提几条建议”是一道开放性题目。答案角度众多。如:坚持科教发展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从中国国情出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还有的如: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坚持三个代表理论,坚持科学发展观。这些*治性语气约3-5篇,估计来源于初中社会课教学或者电视广播媒体渲染。有29位同学涉及到环境污染,不要浪费资源,约占54%;有47%涉及到金融危机与拉动内需、外贸出口等问题;其他同学不同程度地提到自主创新,其中不少提到中国品牌;其余提到的有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保障就业率,完善法制建设,“三农”问题,城乡平衡问题。分析:首先是环境意识宣传是成功的,已经深入学生人心。也许与切身体会有关。他们开始关注、思考环境与发展的辩证关系问题。其次是关心金融危机,与学校教育、电视报纸信息冲击有关,也与周边工商业氛围浓厚有关。但是在关心国家大事上,关心国家发展与强大等的问题多,关心公平问题、道德问题少。很少思考体制问题,几乎没有人涉及*治体制、民主*治。这与上文对人大*协不熟悉相对应。对热点问题比如房价土地拆迁、国有企业改制、反腐防腐问题、上访问题等几乎没有涉及。三鹿奶粉如此严重后果的问题,也只有一个同学提出注重食品安全问题,没有进入道德层面去思考。有理由认为:学生们对“国家发展”的理解范围就停留在经济、*事、科技等国家实力的“硬件”发展上,而对于体制、道德、文化等“软件”层面上的建设则被忽视。同时,在整个小学初中教育氛围中,正面的引导多,问题面的东西没有强调,学生接触也相对少。说明教育、舆论与新闻已经起干预与导向作用了。这也与上文当代史中的反思面教育不足一致。从心理健康角度上讲,偏向于鼓足下一代信心而选择“阳光”一面,以国力强大激增爱国主义热情是不错的方案,但忧患意识也得从小培养。题目“请你对国家发展提几条建议”已经暗示着可以分析国家工作不足之处,但结果没有一个同学分析不足的。甚至有个别同学大段地说明国力强大国家发展,语言乐观,充满信心。即使描述世界性的金融危机,也在表现“我们不怕”的心态。近年来成年世界包括电视报纸络关于道德滑坡的呼声没有深入学生心灵之中。学生视听视野中阴暗面过少,也是不利于他们全面成长的。忧患意识、挫折教育、公平意识理应从现实层面的观察开始培养。理应让我们的体制失误、民族素质问题、工作局限性等成为学生更全面正确地思考国家问题的标本,使他们今后不再走相同的弯路。比如从奶粉事件,大头娃事件,理应联系人本主义教育,进入学生的道德意识之中,化为对国家发展的思考。否则,我们的下一代会陷于盲目之中而容易重复错误的。也有另一种推测:学生是知道这些情况,但在答题时习惯于说阳光的一面,因为怕被扣分。那么,这一种言不由衷,当面一套,试卷一套的情况,就更应当引起重视了。这说明考试指挥棒产生的危害已经侵入学生的德育层面了。报喜多报忧少的宣传口径已经变成学生多说好话求分数的心理习惯了。如此,已经走向了素质教育的反面了,更是背离了求真探究的科学精神。即使具备对科学家的崇拜的积极心理,也会滋长出伪兴趣、伪学术的苦果,进入假数据满天飞,假探究遍地开花的状态之中,与钱老的思考更是南辕北辙了。新中校本知识竞赛部分校园文化活动>校本文化知识新中校本部分,答案大致如下。对新中创始人填不全,空白占到三分之一。把创始人误认为授智法师的也不少。对历史上的八位名师(填四位即可)填不出。写对校友闻邦椿院士的也只有二十来位同学。简释文笔塔的,一半以上空白。有关校园对联,没有人答完整。这说明学生对新中缺乏了解。没有走进新中历史与精神,或者没有了解母校历史的习惯。如果出题目,让他们说出就读三年的所在初中有关情况,甚至生活了十几年的家乡概况,估计也不会如意。说明我们对由母校、乡土产生的地域文化精神没有重视。这在精神迷失,生活迷茫的当今学生中更要引起重视。我们只重视学生向父母、家庭寻找归属,效果不佳,逆反居多。如果学生在价值上向故乡,向母校认同,向名师名校友寻找归属感,既为自己三年学习做动力,也为自己打下终生的精神基础,同时,可因时空广阔而减少逆反心态。本竞赛设立于初中学生刚进高中校门之际,目的也在引起学生了解新中的兴趣,对学校产生精神上的依恋与归属。“请你对新中校园文化建设提建议”一题中,内容较多。主张文艺活动多搞,观看新中影片,开放校史馆,贴上名师、名校友照片,在阅览课上再开一节图书课,请来外籍教师与学生进行文化交流,多安排自然接触的机会,多举办征文活动、校园文化知识竞赛,举办艺术节、电影节等。许多建议非常中肯,说明文化要求在学生中是普遍存在的。校本文化活动的要求大于校本知识精神,这在少年之中是可以理解的。学校一般将校本知识与精神融化于文化活动之中,以取得良好的效果。但也有些学生搞不清楚,将校园文化理解为生活管理,提出加强校门管理、食堂管理;也有的把校园文化理解为教学管理,提出严格考试纪律,杜绝打架。浙江省温岭市新河中学
江富*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