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明威的写作经验
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是美国小说家,1899年7月21日出生在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郊外橡树园镇一个医生的家庭。他的父亲酷爱打猎、钓鱼等户外活动,母亲喜爱文学,这一切都对海明威日后的生活和创作产生了不少的影响。
中国论文
海明威在美国西南的堪萨斯《星报》当了6个月的实习。这家报馆要求新闻报道简洁明快。那段时间,海明威在《星报》受到了良好的训练。
海明威是个勤奋的作家。他每天早晨6点半,便聚精会神地站着写作(这就是在《星报》当养成的习惯),一直写到中午12点半,通常一次写作不超过6小时,偶尔延长两小时。他喜欢用铅笔写作,便于修改。有人说他写作时一天用了20支铅笔。他说没这么多,写得最顺手时一天只用了7支铅笔。
海明威写作不忘读书,他在埋头创作的同时,每年都要读点莎士比亚的剧作以及其他著名作家的巨著;此外还精心研究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西班牙油画家戈雅、法国现代派画家谢赞勒的作品。他说,他向画家学到的东西跟向文学家学到的东西一样多。他特别注意学习音乐作品基调的和谐和旋律的配合。所以有人说,难怪他的小说情景交融,浓淡适宜,语言简洁清新,独具一格。
海明威写作态度极其严肃,十分重视作品的修改。他每天开始写作时,都会把前一天写的读一遍,写到哪里就改到哪里。全书写完后先从头到尾改一遍;草稿请人家打字誊清后再改一遍;最后清样出来再改一遍。他认为这样三次大修改是写好一本书的必要条件。他的长篇小说《永别了,武器》初稿写了6个月,修改又花了5个月,清样出来后还在改,最后一页一共改了39次,他才满意。《丧钟为谁而鸣》的创作花了17个月,脱稿后天天都在修改,清样出来后,他连续修改了96个小时,没有离开房间。他主张“去掉废话”,把一切华而不实的词句删去,最终取得了成功。
故事教会我
根据海明威的经验,写作切忌空话连篇,他站着写作,重视作品修改,都是为了达到这一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