沅江芦笋产业发展研讨
一、芦苇笋产业发展的背景和现状
中国论文
1. 芦苇笋产业发展的背景。芦苇是挺水植物的优势种,洞庭湖是我国最重要的芦苇产地,芦苇面积近100万亩,面积占全国的13.3%,但芦苇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30%左右。沅江是我国最大的芦苇产地。
芦苇的嫩芽类似小竹笋,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芦苇笋作为天然的绿色食品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芦苇笋的经济价值和市场前景是十分可观的。
2.芦苇笋产业发展的现状。芦苇笋柔嫩润滑,清脆爽口,营养丰富,是洞庭湖区天然野生健康食品。除沅江市外,我省的华容县、长沙市,江苏的宿迁市、沐阳县,包括其他芦苇主产区,均有芦苇笋加工销售,大多作为土特产送礼,但品牌不响,销量不大。
面对芦苇产业发展的困境,沅江市委*府审时度势,抢抓先机,果断决策,决定发掘芦苇笋食用特殊功能和价值,强势推动芦苇从造纸原料产业向芦苇食品产业的转型发展。一是加强产业规划,推动基地建设;二是加强*策支持,扩大企业规模;三是加强宣传推介,打造产业品牌。加大芦苇笋产业在省内外的宣传推介力度。
沅江市有45万亩芦苇,每年可产鲜芦苇笋14万吨。目前,芦苇笋系列产品开发形成热潮,初步形成了产销两旺的局面。
二、沅江市芦苇笋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 芦苇笋采摘季节短。洞庭湖芦苇笋一般从3月上旬开始采摘,有效采摘期不足一个月,而最佳采摘期仅10多天。
2. 机械化程度低。因芦苇生长在湖洲湿地、淤泥等处,目前芦苇笋全部由人工采摘,采摘难度大、速度慢。采摘后剥壳也主要靠人工手剥,工效极低。
3. 生产管理粗放。湖区芦苇生产仍然采用十分原始的生产方法进行,也就是主要依靠自然扩散进行繁殖,几乎没有品种的改良。芦苇长期处在养分负平衡状态下,芦苇长势逐年衰退,最后为耐旱的杂草群落所替代。
4.产品名称易混淆。当前沅江市的芦苇笋生产加工企业的产品都以芦笋名称对外销售,*府和媒体均以“沅江芦笋”进行宣传,易引起消费者认同混淆。而芦苇笋目前主要在洞庭湖区范围内简称为“芦笋”,其种植环境、营养价值等均与蔬菜种植的芦笋有本质区别。
三、促进沅江芦苇笋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1.产品名称定位要准。芦苇笋是野生食品,而芦笋是人工种植的一种蔬菜,是两种完全不同的食品,况且芦笋作为十大名菜之一在世界各地享有盛誉,在我国有200多万亩种植面积,已成为许多消费者喜欢的餐桌佳肴。建议沅江市在产品推介和对外宣传上,为了不引起消费者误会,商品名应定位“沅江芦苇笋”,突出野生、绿色生态、保健等特点,做好产品的定位和宣传。
2.加强产学研结合。加大芦苇笋科研的力度,加强与科研院校的合作,提高芦苇笋产业的科技含量,建立以龙头企业为主体的多元化科研体系,加强科技创新与技术开发。整体上提升产业效益。
3.狠抓标准化生产。组织有关职能部门,尽快制定芦苇笋的生产标准和操作规程,大力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和加工技术。种植上培养科学意识,转变传统的种植理念,严格按照标准化生产规程进行栽培种植。采摘上推广和应用标准化技术,科学采收,提高芦苇笋的采收质量和采收效率。同时,制定毛笋和加工产品质量标准,逐步建立芦苇笋标准化体系。
4.扶持加工企业,创建知名品牌。芦苇笋加工企业是联系市场与基地的桥梁,是芦苇笋产业化中重要环节,它在开拓市场、创立品牌、提高产品竞争力,以及促进苇场增效、农民增收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府和相关部门应整合有效资源,加大对企业的投入力度,帮助企业争资立项,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对于业绩好的企业,通过*府引导、扶持,逐渐做强做大,使之成为产业的龙头,增强芦苇笋加工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5.积极申报“中国芦苇之乡”或“中国芦苇笋之乡”。沅江市有湖洲面积86万亩,芦苇面积45万亩,年产芦苇50万吨,每年可采摘芦苇笋14万吨,是我国重要的芦苇基地。今年是沅江市委*府力推发展芦苇笋的第一年,采摘收贮毛笋近1万吨,芦苇笋加工量已位居全国第一,将获年产值5亿元的开门红,建议沅江市委*府趁势而为,积极申报“中国芦苇之乡”或“中国芦苇笋之乡”,开辟沅江芦苇笋采摘游,进一步扩大“沅江芦苇笋”的美誉度和品牌影响力。
四、结语
芦苇笋产业是一项全新的产业,发展芦苇笋产业是对芦苇产业链的延伸,是提升芦苇附加值的最佳途径。虽然在发展的过程中将会遇到意料不到的困难,但沅江市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只要采取科学合理的对策,稳步推进,沅江市芦苇笋产业必将迎来良好的发展前景。(作者单位:湖南安全技术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 卢良恕.建设现代农业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与体制改革[J].中国工程科学,2008(02).
[2] 张小芹.以科技创新为支撑发展漳州现代农业.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4).
[3] 闻学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在于“带头人”――吴仁宝、王乐义给我们的启示[J].安徽农学通报,2007(19).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农业委员会办公厅编.农业集体化重要文件汇(年)[M].北京:中共中央*校出版社,1981.
[5] 杨庆.探索土地金融,活跃农村经济.江苏农村经济,2005.
[6] 戴青兰.我国农用的使用权流转问题研究.福建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
[7] 韩永志.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问题研究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8] 邓周漩.家庭联产承包制下的农村土地流转探析.华中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9] 张红宇.中国农村的土地制度变迁[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10] 陈春霞.新农村建设中的广东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思考.广东农业科学,2009(7).
[11] 农业部课题组.现代农业发展战略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12] 李大胜.荷兰现代农业的启示[J].《中国农村科技》,2005(11).
[13] 曲*,胡胜德.美国现代农业发展的经验和启示[J].现代农业科技,2009(02).
[14] 蒋和平.建设中国现代农业的思路和实践[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
[15] 李洪山.东北地区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探析.中国林业企业,2005(4):47~49.
[16] 程漱兰.中国农村发展: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18] 于建嵘.岳村*治:转型期中国乡村*治结构的变迁.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19] 程漱兰.中国农村发展: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0] 徐小青主编.中国农村公共服务[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
[21] 詹成付.关于深化乡镇体制改革的研究报告[R].载李昌平,董磊明主编.税费改革背景下的乡镇体制研究[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
[22] 项继权.集体经济背景下的乡村治理[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3] 吕海燕.温氏食品集团发展现代农业产业的实践[J].广东农业科学,2010(11)